而普通人崇拜的是一个被成功学故事塑造出的“巴菲特”。这个富豪似乎能一句话创造财富、一句话扭转局势,大家都希望,领悟巴菲特名言的人是自己。因此,带上他名字的成功学书籍经久不衰,至今仍有类似视频延续着这一流行。只不过,视频模仿量不高,关注者寥寥,热度已经大不如前。
相比于过去提及巴菲特必尊称“股神”的全民迷信氛围。如今关注他的人越来越少,对巴菲特午餐持有敬仰滤镜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都只是看个热闹。孙宇晨的哗众取宠,让普通人看到巴菲特午餐狼狈而荒诞的一面。大多数中国人不再信以巴菲特为幌子的成功学叙事了,一句话改变人生,这不是扯淡嘛。但我却相信,世界上的其他国度,一定会有下一群人会继续相信。
巴菲特是一个符号。
他是全球前500强中唯一一个白手起家的人,且人生中的数个转折点都得益于眼光独到,而不是家族支持、人脉支撑这些硬性条件。这意味着,巴菲特的成功故事是最容易让普通人也燃起信心、获得激励的。比如巴菲特人生中最成功的投资之一,是他在80年代就慧眼独具地投资了可口可乐、买下7%的股份。如今这家公司的规模与价值,大约不用过多介绍。
巴菲特的这些成功学故事十分诱人,让人幻想自己说不定也能投资中下一个可口可乐,想象着不说成为富豪、提升生活水平总是可以的吧?会被它吸引的人,往往认真地相信自己有可能凭着一次创意、一次判断,进而取得非凡成功。重点在于,会产生这种想法的并不是一小搓人,而往往是一个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是美国的黄金年代,它即将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时代的燥热让所有人都兴奋了起来,资本与资源在源源不断涌入美国。哪怕是普通人都能感受到金钱疯狂扩张的气息,谁都有可能一夜暴富,只要你踩中风口。在这个背景下,巴菲特在被《华盛顿邮报》报道人物传记后,他迅速被无数美国人推崇为了“奥马哈先知”,巴菲特成功学在美国大众当中流行开来。因为大家发现这个富豪就是凭着投中风口平步青云,普通人希望自己也能这么“幸运”。
相似的剧情,在世纪初的中国也发生了一遍。正式加入WTO后,大量资源资金涌入了中国市场。中国也进入了野心时代,市场野蛮地腾飞,观念的领先意味着抢占市场先机。我们见证了一批草根企业家与新兴企业的崛起,包括我们如今熟知的阿里巴巴、腾讯,见证了马云们从普通人成为CEO。在这样的浪潮里,人们投资的其实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细究的数据,而是一个时代的狂热与对未来的预判。那就是一个灵感火花可以燎原,一个观念可以让地下室青年一夜走向摩天大楼的时期。
巴菲特的故事也自然传入国内,成为机场成功学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