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国家战略的大格局下去掂量,习近平再一次强调,要保护好内蒙古生态环境,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全区共完成营造林任务6800余万亩,沙化土地治理面积6200余万亩,年均完成草原建设面积3000万亩,居全国首位。展望“十四五”,内蒙古已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规划在今后5年内完成林业生态建设5000万亩、草原生态建设7500万亩,森林覆盖率增至23.5%……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新路,让绿色成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成为代表们的共识。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今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
他强调,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强调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沿革。他谈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019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行。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此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的发言中,习近平在谈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时,还对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出了要求。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