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体重不能过胖,合理标准在五十千克至七十千克之间。
第三,年龄限度严格,主要为25至35岁。
其四,飞行时长必须满足600小时,且无任何危险事故经历。
其五,身体检测合格,连续三年达到甲级以上。
其六,通过航天航空选拔、生理机能选拔、临床医学选拔、心理承受能力选拔、耐力选拔等等。

幸运的是,这些要求杨利伟刚好符合。当时有1500名预备航天员,经过各项检测,最终只剩下14位,杨利伟成功入围。接下来,面临着他的将是更加严格的考研。
千难万险还坚劲
接到入围通知的时候,杨利伟心情十分激动。对于他而言,遨游太空,探索星辰大海是他最初的梦想,这一次他离梦想更进一步。
彼时,世界上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只有美国和苏联,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于1961年4月12日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艾伦于同年5月5日进入太空。

除美苏外,其他欧洲顶级强国也曾探索过太空,但均不具备自主探索的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利伟一行14名宇航员肩负着中国载人航天的使命和全国人民的期盼。
对于中国而言,这次登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为提高容错率,航天总局对杨利伟及14名宇航员进行“地狱”级别的特训。

首先,他们需要学习有关航天的基础理论知识。
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原理学、医学、天文学等十多门基础课程,数十本书,杨利伟需要在两年内学完,在这两年里他们需要合理分配时间,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强化身体训练。
在这样的前提下,杨利伟提前结束进度,开启夜以继日的学习模式。在航天宿舍内,灯光基本上亮到后半夜。

除理论知识外,杨利伟还需要做各种各样的适应训练,包括失重飞机飞行、高空跳伞、飞机着陆冲击、超耐力适应、前庭功能等等。
面对训练,杨利伟不敢怠慢。据航天局教员描述,14名预备役宇航员中,杨利伟是最刻苦的那个,每天来的最早,走的最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层层筛选,杨利伟进入首飞梯队。2003年10月1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领导组会议上,杨利伟被认定为首席人选,翟志刚和聂海胜则成为备份航天员。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杨利伟成为首席人选后必须独立完成各项指令任务,数月时间里,他需要掌握上百种操作动作和数千条指令。
为牢记这些操作和指令,杨利伟废寝忘食,每天待在模拟火箭中。

2003年10月15日清晨6点,距离“神州五号”发射还有3小时。此时此刻,发射台上站着四个人,分别是杨利伟、工程师、医生和教员。
即将关闭舱门时,工程师打趣地说道:“利伟,你知道为加加林关闭舱门的工程师现在在做什么吗?”

杨利伟一头雾水,回应称:“不清楚。” 工程师表示:“他现在身居高职,可是俄航天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