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大部时间刮干热的哈马丹风,年降水量仅50毫米以下,内陆甚至多年无雨。年蒸发量很高,为2000毫米以上,最高可达 4500 ~6000 毫米。光照充足,气温年较差大。年平均气温 25℃以上,7 月平均气温35~37℃;利比亚阿齐济耶绝对最高气温达58℃,有世界热极之称。多风沙、风暴。
除东部有尼罗河纵贯外,全为内流区或无流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出露点形成绿洲,如锡瓦绿洲、费赞绿洲群、库夫拉绿洲群和图古尔特、古拉拉等绿洲,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植物贫乏,仅有旱生和短生植物。绿洲处有些乔、灌木、多椰枣;沙漠南缘有灌丛和硬质禾本科草类。土壤以荒漠土为主,还有石质土、沙土、盐渍土,绿洲有耕作土壤。动物多耐饥渴并能迅跑,如鸵鸟、羚羊、骆驼、鼠类、狐、猬等和爬行动物。有石油、天然气、铀、铁、锰等矿。
沙漠地广人稀,以阿拉伯人为主,还有柏柏尔人,以牧业为主。撒哈拉语族
Saharangroup
见尼罗-撒哈拉语系。撒拉族
中国少数民族 。主要 聚居在青海省 ,少数散居于新疆、甘肃等地。人口约8.77万(1990)。 使用撒拉语 , 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不少撒拉族人会讲汉语和藏话。无文字,一般使用汉文。撒拉族是由元代经新疆迁入循化一带的中亚撒玛尔罕人与周围藏 、回 、汉 、 蒙古等族长期相处、互相融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元、明、清王朝在撒拉族居住地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八年( 1730)置循化营 , 1762年又改置循化厅,对撒拉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撒拉人民不甘本民族地主阶级和清朝统治者的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多次举行起义,与汉、回、东乡等族一起进行反封建斗争从未停止。1949年前,撒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农村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尚未产生,其经济结构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封建经济的种种特征。地租收实物租为主,并带有劳役租的残余。超经济强制是剥削掠夺的主要手段之一 。今主要从事农业 ,种植小麦 、青稞 、荞麦、土豆以及西瓜、苹果等。妇女戴盖头,常在红色外衣上套黑坎肩,善刺绣。男子戴黑或白色平顶帽,冬天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织的褐子。撒拉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以及撒拉曲、宴席曲、花儿等歌曲。
撒拉族手工艺匠人撒马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