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瓦哈比派创始人。生于纳季德(今沙特阿拉伯)。自幼随其任宗教法官的父亲学习宗教知识,后在麦地那接受系统教育。曾去伊拉克和伊朗游历 ,在巴士拉执教4年 ,又到伊斯法罕研究苏非哲学。1736年在库姆开始批驳苏非主义的各种极端思想 。返回故乡欧耶伊奈后 ,撰写《独一论》,提出瓦哈比派教义主张。他认为伊斯兰社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背离了《古兰经》和圣训。要复兴伊斯兰社会,首先必须改革和复兴宗教,改革人们的精神信仰,恢复原始教义和质朴风尚。主张以经、训衡量四大教法学派,相符的则遵循,否则就抛弃。提倡严格的一神论,清除外来的或异端的影响,反对崇拜圣徒及其陵墓遗物,否认人与真主之间存在中介。1744年因宣传教旨遭反对,被迫离开欧耶伊奈,在达尔伊叶受到伊本·沙特酋长的欢迎。瓦哈卜的教义与伊本·沙特的武力相结合,形成宗教军事同盟,使瓦哈比派很快在阿拉伯半岛得到传播。著有《〈古兰经〉首章铨解》、《疑难揭示》等。瓦赫坦戈夫(1883~1922)
Vakhtangov,Evgeni Bagrativnovich
俄国导演,戏剧理论家。1883年2月13日生于格鲁吉亚的符拉基卡夫卡兹城,卒于1922年5月29日。1910年进莫斯科阿达舍夫戏剧学校,翌年到莫斯科艺术剧院当演员。导演工作始于1913年。先后导演过豪普特曼的《和平的节日》、易卜生的《罗斯默庄》、契诃夫的《 婚礼 》 、斯特林堡的《艾里克十四》以及戈齐的《杜朗多公主》。《杜朗多公主》是俄国戏剧史上著名演出之一。瓦赫坦戈夫早年悉心学习和宣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十月革命后提出幻想现实主义(或戏剧现实主义)的理论,强调“演员的体验应该通过戏剧的手法传达给观众”。又说:“需要创造形式,需要幻想 。所以我们把这称为‘幻想现实主义’。”瓦赫坦戈夫后期戏剧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综合了两种戏剧流派——体验派和表现派的长处,即综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说和梅耶荷德学说的长处。瓦加杜古
Ouagadougou
布基纳法索首都,全国第一大城市,卡焦戈省省会。位于国境中部。莫西高原上,海拔300余米 。人口约44万 。主要为莫西族。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8.5℃,年降水量890毫米,集中于5~9月 。始建于15世纪 ,曾为莫西王国首都数百年,莫西族莫尔霍·纳巴(大王)居住和执政地,现保留有故宫。全国工商业、交通和文化中心。有纺织、机械修配、鞋类、制革、啤酒、粮食加工等小型工业和手工艺中心。设商业公司总部和市场,国家中北部花生、棉花、畜产品在此集散。连接科特迪瓦阿比让的铁路是主要对外联系和出海通道。公路连通国内主要城镇和加纳、多哥等邻国。城郊设国际机场。文化教育设施主要有国家博物馆和瓦加杜古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