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能源(5.32 +0.38%,诊股)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10年,中国充电桩建设仍然存在约6300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10253亿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产业链方面,新能源充电桩产业链包括上游充电桩部件制造商、中游充电桩运营服务提供商、下游支持环节。其中设备零部件生产商(装备端)和充电桩运营商(运营端)是充电桩产业链最主要的环节。邱世梁指出,充电桩上游设备竞争充分、中游运营头部集中、下游服务模式仍待探索。

具体来看,上游设备的技术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盈利能力较低),目前国内充电桩设备生产领域的相关公司数量超过300家,市场竞争较充分。主要企业包括:国电南瑞(28.87 +0.77%,诊股)、科士达(41.77 -0.43%,诊股)、盛弘股份(38.81 +2.78%,诊股)、科陆电子(9.22 +0.11%,诊股)、许继电气(22.98 -0.73%,诊股)、和顺电气(10.60 +1.34%,诊股)、思源电气(46.80 +2.97%,诊股)、中恒电气(9.49 +1.17%,诊股)、森源电气、炬华科技(14.22 +1.57%,诊股)、易事特(8.73 -0.46%,诊股)、万马股份(11.25 -1.23%,诊股)、奥特迅(16.13 +5.08%,诊股)、英可瑞(17.50 +1.80%,诊股)等。
中游运营方面,市场参与者主要为第三方专业运营企业,还有部分车企、能源/电网企业也涉足充电运营服务。2021年公共充电桩运营商top5包括星星充电、特来电、国家电网、云快充、南方电网。杨绍辉认为充电桩运营商头部聚集效应明显。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1.4万台的共15家,前十五家运营商运营充电桩数量占比92.5%。

下游服务方面,充电桩将通过与智能电网、、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将产业链向后延伸,拓展新的增值服务领域,以提升充电桩的利用率和盈利能力,具体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
从上市公司来看,东吴证券(6.80 +0.44%,诊股)分析师张良卫6月1日发布的研报指出,国内公司除盛弘股份外,国电南瑞、特锐德(19.09 +4.03%,诊股)、欣锐科技(60.39 +0.03%,诊股)、英可瑞、奥特迅等充电桩相关业务毛利率都未超过30%。其中,特锐德今年一季度充电运营平台接入充电桩总量达26.8万根,国内份额约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