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聊斋|鬼友还债
明朝,一商人做生意亏损,想到一好友数年前曾借银50两,便到他老家讨要,不料找到朋友家时,发现他两年前已去世,且有一孤儿十分凄惨。商人虽走投无路,但还是到朋友坟前祭拜,并拿出欠条烧掉。商人无处可去,便在坟头睡了一觉,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醒来时,手里握着一把黄铜钥匙。
襄阳有个叫于通的商人,他常年在金陵做茶叶生意。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若是朋友有困难找到他,只要有能力都会相助。
他有一个好朋友沈成,是湖州乡下人,二人都是商人,但沈成主要是做布匹生意,他们在金陵的铺子相距不远,经常在一起喝酒。
三年前,沈成家里不知出了什么事,他当时生意也不好,找于通借50两银子,于通二话没说,当场就拿出银子给他,不要他写什么借条。
但沈成也是个认真的人,非要写借条不可,而且借据上还清楚地写明了自己老家湖州的住址。于通无奈,见朋友如此,也只好收下借条。

可是,那沈成回家后,三年都没有再来金陵。于通心中也十分疑惑,有时很想念好友,便按借条上的地址,写过两次书信,但也没有收到回复。
这一年,于通做生意时,被一个广州的商人骗了钱,损失十分惨重,茶行都到了快要关门的地步了。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了沈成还借过50两银子,湖州离金陵也不算太远,于是就骑着驴子去湖州,打算去要债。
路上行了三天,才到了沈成的老家,进入了这个叫沈家坝的村子。这是一个河坝村子,村前一条大河,村后就是大山。
到了村里后,于通就向村民打听沈成住在哪?一个老头看了他两眼,也没有多说,指了指村北山下的竹林。于通便骑着驴子赶过去。
在竹林下,有三间破旧的老土屋,看起来相当残破,屋前杂草丛生,似乎也没人打理。于通上前敲门,过了好一阵,一个五六岁、面黄肌瘦穿得十分破烂的小女娃来开了门。于通一愣,便问这是否沈成家?
那女孩看了看他说:“沈成是我父亲,他两年前已经死了,叔叔你找他有什么事吗?”于通一下明白了,沈成竟然死去两年了?怪不得没有再来金陵!
看着这个十分可怜的娃,于通从驴子上拿出一些烙饼给她。孩子接过去后十分欢喜,请于通到屋里坐下,小女孩到屋后的水缸中端来一大碗水。

好友已死,要钱之事自然无法再提。既然来了村里,怎么也该去朋友坟前祭拜一二。于是向孩子问了坟的位置,出门到村口的店里,买了些纸钱香烛。
他一个人去了后山,在荒草丛生的山坡上,找到了一座孤零零的坟头。
此时已近黄昏,天边的铺上一片红霞。沈成的坟边长满了长长的野草,于通挤到坟前,衣裤都被荆棘拉破了几道口子。
在坟前清理出一点地方,于通点燃香烛,念起沈成的名字,烧起了纸来。这时候,想到昔日举杯同饮的朋友,已经深埋地下,禁不住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