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香港投融资环境持续优化,也为回港上市提供条件和便利。2018年4月30日,香港交易所(328.6, 7.60, 2.37%)推出上市制度改革,首次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及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另外,在2022年1月新修订后生效的《主板上市规则》中,进一步放宽和降低了二次上市门槛,拓宽双重主要上市接纳度,以及接纳第一上市地转换。
“港交所一直在积极推动中概股回港上市,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上市,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纳入恒生蓝筹指数以及纳入港股通标的,不过还面临ADR(美国存托凭证)与港股转化条件下,资金外流的风险,这方面需要加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沟通。”邓雪嫣表示,目前已经回港上市的中概股市值占全部中概股比例已经达到60%,加上满足条件的标的,合计将覆盖97%的中概股标的。
回港上市面临考验
在预摘牌名单持续扩容背景下,已经有中概股积极行动,寻求回港上市。最新一例当属贝壳,公司在4月21日列入第五批预摘牌名单,5月11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上市时以介绍方式+双重主要上市回香港的中概股。
按照过往经验,中国公司以双重主要上市方式从美股回流港股,大约需要8至10个月。因此,预计在被列入预摘牌清单前,贝壳已规划好了回港路线并采取行动。截至5月13日收盘,贝壳-W(31.75, 1.75, 5.83%)股价收涨5.83%报于31.75港元/股。
整体来看,当前中概股回港上市的通道保持通畅。邓雪嫣向记者表示,当前中概股赴港上市主要采取三种方式:第二次上市、双重上市,以及不进行募资的介绍上市方式。具体来看,第二次上市方式 “进易出难”,即上市容易,ADR与H股互通,但一旦美股上市地位被取消,需要将港股上市成为主要上市地;双重上市则“进难出易”,上市要求更高,上市后股份流通有一定限制,但后续有机会纳入港股通,提升流动性。
“双重上市因为ADR与H股并不互相流通,所以估值相对独立;第二次上市方式,两地价格会有一定联动性,不过多数情况波动幅度会在美股与H股的溢价范围内。”邓雪嫣表示。
根据中金研报数据,目前还有另外的25家公司可能在未来3-5年内满足回港上市条件。另外,蔚来汽车今年3月以介绍方式回港,并在5月份宣布将在新加坡交易所二次上市,成为少数多地上市的中概股企业。
总结中概股回归路径,可选消费、信息技术等新经济企业更多选择香港市场,包括阿里、网易、京东、百胜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