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央行批准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相关准备工作,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大幕就此开启。据机构预测,我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为1030亿元,而目前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总规模仅为20亿元。在很多人看来,征信市场是传统金融的最后一个“堡垒”,也是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最大“金矿”。
自1月5日央行向8家机构发放个人征信牌照以来,6个月的筹备期已过大半。据业内人士透露,近日央行分别听取了8家机构的工作汇报,考察这些机构是否达到正式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标准,首批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民间机构,目前正处于申请阶段,预计六七月份会有正式的牌照批复。
015年初,央行批准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相关准备工作,个人征信业务市场化大幕就此开启。与此同时,一个待开发的庞大的征信市场受到空前关注。
宏源证券预测,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为1030亿元,而目前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总规模仅为20亿元。在很多人看来,征信市场是传统金融的最后一个“堡垒”,也是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最大“金矿”。
大数据推动互联网征信体系
“以往提到征信,大家想到的就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它相对来说比较传统。”业内人士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金融的产品,例如招聘、租房、赊购、证婚等多元化的个体信用记录,最后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的信用经济的全部。
据公开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征信体系的现状是,央行的征信系统虽然覆盖了8亿人,但真正和银行有信贷关系的只有3亿人。也就是说,在中国13亿人中,有银行信贷记录的人占比不足25%。这将导致许多人的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个人征信确实提供了很大的一个市场,因为通过它自身收集的数据,它所评估的信用很好地补充了我们传统的金融信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法律研究部副主任王融称,用户在网络上的很多活动都可以间接反映信用,现在一些个人征信机构推出的业务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受到了互联网企业的欢迎。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围绕银行构建的个人征信体系将被无限丰富化。如芝麻信用曾率先对用户信用进行公测,并与国内3000余家酒店展开免押金入住合作。一些较小的失信行为,如使用打车软件爽约、网购到货不签收、拖欠水电费等信用小污点有可能被记录到用户的信用报告中,甚至可能影响到其未来的贷款行为。”芝麻信用相关负责人说。
不过,由于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兴起的时间较短,大数据征信的可靠性和含金量仍被不少业内人士质疑。据业内人士介绍,大数据征信模式的难点在于,信息过多引起的数据杂乱,整合多方数据困难,且数据相关性分析需要较长时间和实践来检验,短期内信用评价数据精准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