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中国半导体产业仍面临海外供应链安全风险,关键环节替代能力弱。
中国大陆过去二十年历经了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的高速发展,根据中芯国际披露,国内已能实现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量产,但“芯片-工艺-装备-材料”的配套供应链能力仍较弱,尤其部分关键设备材料如光刻机、光刻胶等与海外差距仍较明显,另一方面,缺乏配套供应链的生态支持也掣肘了芯片设计企业的发展,产业链上游仍面临掣肘于海外之“局”。
“立身”:配套供应链国产替代仍为半导体产业链发展的主旋律。
具体来看:1)半导体设备:总体国产化率在10%~20%左右,但关键环节、先进制程方面覆盖面较弱;2)半导体材料:整体国产化率在20-30%左右,不同环节分化较大,目前光刻胶、掩膜版等国产化率最低;3)半导体零部件:呈“碎片化布局”,机械类零部件国产替代进程较快;其他气/液路、电气、光学等零部件国产率在10%-50%不等;4)半导体设计:整体国产化率偏低,国内厂商从中低端产品切入,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MCU、车规级IGBT等产品国产替代空间大;5)EDA工具:整体国产化率在10%左右,作为半导体设计和制造环节的基础,EDA国产替代具有较大意义。展望未来,国产替代仍为中国大陆企业在科技领域的“立身”之本。
“专精”: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效率更高,更适合发挥“补短板”作用。
该行总结了韩国半导体产业链发展历史,发现韩国以大量的中小企业围绕三星、海力士等大型晶圆制造企业构建了良好的上游设备、材料国产化的供应链生态。同时芯片设计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重视研发创新,人均专利数量较高,展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该行认为中小企业有助于激发创新能力,通过“专精”企业高效的研发转化对核心环节“立新”,填补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