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供销合作网的具体案例,我们认为未来供销社至少有三大方向。
其一,物流层面,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农村物流体系。
其二,金融层面,成立合作平台为三农提供信用支持。
其三,电子商务层面,构建城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我们或可以在上述三个方向寻找相应投资机会。
目录
正文
引言
今年以来,多地报道供销社恢复建设取得明显成果,供销社体系重新进入市场视野。
供销社系统是如何发展演绎而来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本文重在梳理供销社的历史沿革,结合政策分析及近年发展案例分析,尝试为市场理解供销社体系提供一些启发。
一、中国供销社发展的起伏波动历程
1.1 供销社的起源与国营商业的“三合三分”
供销社是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社员为主体,负责城乡商贸流通。
供销社的产品供给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化用品;二是从农民手中收购农副产品,供给其他地区。
供销社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资销售、农副产品购销、消费品零售和再生资源四大业务。
供销社的发展历史大致是成立到快速发展,随后再经历波动。
1950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成立,负责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生产、渔业、手工业、消费、信用合作社。这标志着全国性供销社系统正式成立。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1953年10月开始,国家陆续对粮食、油料、棉花“统购统销”。供销社有“统购统销”的专营权。在国家扶持下,全国供销社快速发展。
供销社定位几经变化,供销社与国营商业经历“三合三分”。
1958年、1970年、1982年三次与商业部合并,又在1962年、1975年和1995年分别从商业部门里独立出来。
1995年2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再度恢复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直至今日。
199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宗旨、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恢复成立“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并提出了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1.2 1999—2006年:市场化改革扭亏为盈
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供销社逐渐失去了“核心资产”——农资的专营权以及,农村商业流通渠道专营权,供销社因此亏损日益严重。
8、90年代开始,受市场体制改革的影响,价格形成机制逐渐市场化。农产品与农资不再“统购统销”,供销合作社失去专营权。
放开私营经济后,农村私营商店开始冲击、抢占之前供销社的经营渠道,供销系统开始亏损。1992年至1999年供销社累计亏损近450亿元,系统各种负债接近1400亿元。1997 至 2003 年,供销社销售量下降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