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新技术、新产品、新投资:这一项给分0—10,这是对一般行业而订定的。如果有特殊的情形,如某电子公司新开发的产品,可以为公司带来很大的利益,甚至成为公司主流产品,则0—10的分数就不够了,可视其预估或已实现的绩效来提高,最高可提至0—20分。
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投资,应是三位一体的事情,有了新技术,就必须有新的投资,利用新技术来开发新产品。这种发展是最好的情况,当然也会有新产品失败的事情,不过研究发展是企业注人生命的关键,我们仍然对肯花钱开发新产品的公司,给予高度的肯定。
一般公司每年或隔几年,都会有扩展生产规模的计划,很多公司增资来扩厂,这也是应给予高度肯定的地方。企业体最怕太保守,不肯担负风险来谋求企业的成长。台湾股票上市公司中这类公司也有,如台火、农林、台凤等。所以数十年来都没有长进,空有很多资产没有好好开发利用。再如台湾水泥公司,在高雄市区内鼓山区工厂,早就知道一定不可经营下去,必须迁厂,庞大的土地资源如妥善开发,获利会极丰。但公司经营者以家族形态为之,父传子,子传孙的观念下,经营绩效无法提升,并坐失鼓山厂开发的良机,至今日还在纸上作业阶段,如早七、八年推出开发计划,应可获利600亿新台币以上。1996年6月下旬,台湾股市兴起了“摩根士丹利”效应,有人居然再以鼓山厂开发计划为由炒作,真令人绝倒。笔者8年前,就曾以鼓山厂迁厂利多,推介台泥,当时台泥股价在70元左右。最高曾涨逾300元,若非当年鸿源案,导致大量台泥股票卖出,则台泥在1989年时,股价可愈500元了。今天台泥业绩不彰,花莲厂还有贿赂案发生,鼓山厂开发失去时机,现在都市计划转严,而可开发之土地减少,同时台湾房地产景气又差,即使开发也不见得能很顺利……以上种种皆因经营者无能所致,使广大的股东损失惨重。
又如内陆非常有名的“青岛啤酒厂”,当年股票上市时成为大热门抢手货,但经营者没有好好利用股票上市所获得的巨额资金,来扩充生产设备,大幅提高“青啤”的产量,扩大市场占有率,令人惋惜。像青啤不当地运用资金,台泥坐失获利良机,在这一项就得不到分数。
④大股东股权变动:几乎各国的证券法令都有规定,大股东股权变动一定要先申报或公告,以及买人股票超过某一比率,还要有公开向所有股东发出收购通知等。
在台湾,董监事股权变动一定要公告,一般来说董监事本身名下的持股不会很多,只要全体董监事持股达到规定比率即可,所以董监事持股不会太多。如果董监事公告要减少多少股票,这就是有特别原因了。而减少持股肯定不会是好消息,因为如果公司营运正常,董监事是不会减少名下持股的,所以但凡有这种情事发生,是一个讯号,值得去探讨。台塑集团平时不炒作自己的股票,但是在很低迷的时候会酌量承接,如果涨得过高,则酌出股票。1996年6月台塑曾出售台化股票,这可能是因为台化近年业绩快速衰退的缘故。在所谓的摩根士丹利效应,台塑三实—台塑、南亚、台化,连袂上涨之时,一般投资人都没有去研究台化的内容,盲目跟进,台塑出售台化,就是一项强烈讯号,值得投资人认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