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下陷 中气下陷 为中气不足的进一步发展,又称“脾气下陷”,脾气主升,升举无力则下陷。除表现为中气不足的症状外,还有脏腑气陷的表现。
中清 中清 语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意即中气虚寒。又胆称“中清之府”与此意不同。
中石疽 中石疽 病名。见《医宗金鉴》。生于腰胯间的石疽。
中食 中食 类中风之一。即食中。
中暑 中暑 感受夏令暑邪而引起的急性热证。多表现为突然昏倒、身热、恶心、呕吐、烦躁、大汗出、气精(促)、面色苍白、脉细数,甚者发展成暑风、暑厥之极重证候。
中暑眩晕 中暑眩晕 由冒暑而致的眩晕。又称“冒暑眩晕”、“感暑眩晕”。主要表现为眩晕欲仆、身热、口渴、烦躁,甚则昏不知人,脉虚。
中水 中水 古病名。即水毒病《诸病源候论》:“水毒病,名中水”。
中外 中外 表里、内外之意。
中温 中温 ①指温痹。②泛指由外感或内伤湿邪引起的一组证候群,如皮肤顽麻、喘满肿胀,腰胯重痛、肢节不利等(见《古今医鉴=中湿》)。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书名。清·唐宗海(容川)著。刊于1892年。2卷。分人身阴阳、五脏所属、血气所生、脏腑为病、主、诸病属、望形察色、脉诊精要、审治处方等28节。均采《内经》语加以解释,间以当时西医之说附会之。书中附有近代解剖图谱。是我国最早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一部著作。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丛书。清·唐宗海(容川)著。刊于18892年。包括《中西汇通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论》、《本草问答》五部著作。
中消 中消 消渴证的一种。表现为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实有力。
中裈 中裈 即内裤。
中血堂 中血堂 即鼻前庭。
中阳不振 中阳不振 即脾阳不振而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为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的一些证候。如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四肢清冷、面色萎黄、疲弱贫血等。
中医 中医 ①中工。中等技术水平的医生 。②今之中医。
中运 中运 运气术语。司天、在泉中间的五运。《素问=本病论》:“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升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
中脏 中脏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为中的重证。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有闭证和脱证的区别。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治宜祛邪。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证,预测器宜扶正、闭证、脱证都是病人处于重度危急状态的重证。
中正之官 中正之官 即胆,胆有决断的功能。能防御和消除惊恐等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保障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所以比之为中正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