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 灼灼 灼,火烧。灼灼,火烧一样的烫。
子瘖 子瘖 即妊娠失音。彿妊娠期间瘖哑或不能出声的病证。一般在分娩后自然痊愈。多由肾阴亏虚,妊娠期肾精被阻不能上潮所致。本证最先记载于《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脊系舌本,故不能言。”
子处 子处 即子宫。
子盗母气 子盗母气 五行学说术语。用以说明五脏间的病理关系。如脾土为母,肺为金子,肺气虚的发展为脾失健运,即为“子盗母气”。
子烦 子烦 即妊娠中期出现烦燥不安,心慌胆怯的一种病症,病机分为内热、痰事、气郁、胃火等型。内热的症现手足心热、日晡潮热,舌红、脉细数。痰滞的症现呕吐涎沫,恶闻食气,遼脘闷,舌淡苔腻,脉缓无力。气郁的症现胸满胁騚,心烦易怒,舌红脉弦,胃火的症现口臭唇焦,嘈杂呕恶,苔黄脉数。
子户 子户 ①女性的外生殖器。②气穴穴的别名。
子户肿胀 子户肿胀 即女性的外生殖器肿胀。
子淋 子淋 孕妇小便频数,淋漓作痛的一种病证。又换“妊娠小便淋痛”。多为孕妇肾与膀胱寒热不能制水所致。
子满 子满 妊娠后期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困难的称“子满”。为脾虚水滞所致。故又称“胎水”。
子冒 子冒 即子痫、
子门 子门 即子宫颈口。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 针刺补泻法的一种。起源于《难经·六十九难》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方法是将井、荥、输、经合五腧穴按五行的相生顺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按照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根据阑尾的虚实,采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进行治疗。
子母癣 子母癣 是一种浅在的急性红斑麟屑性皮肤病。由风湿血燥闭塞腠理,或肝胆郁热而成。初于胸腹部皮肤出现皮疹一片如钱币大,称为“母斑”,1-2周后,周围出现如南瓜子大小之皮疹,长轴与皮纹一致,或与肋骨平行,中央平坦,周边稍高,表面附着鳞屑,伴有瘙痒。
子气 子气 妊娠三月后两足底至膝部皆肿,小便清长的证候称为子气。多属脾肾阳虚,水湿停聚造成。
子舌 子舌 即重舌。
子嗽 子嗽 指妊娠中期出现干咳无痰,长久不愈,心烦身热的病症。多由素来阴虚,妊娠后气血聚集于下腹以养胎,阴精不能上布,肺阴虚损所致。
子午捣臼 子午捣臼 古刺法。见《金针赋》。其法在进针后,先紧按慢提,左转如释重负次;后紧提慢按,右转六次。如此反复操作,用以治疗水蛊等症。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 是针灸按孔穴开合时间选穴的一种古代学说。“子午”是十二个时辰的概括。“流注”是指气血对孔穴的流注。“子午流注”即气血按一定时间流注某穴的意思。这种学说源于《灵枢=本输》。五代时徐文伯衍发其义著《论子午流注法》和《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载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后遂为历代针灸家所沿用。其内容完全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配合以记载日时的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来推断十二经五腧穴各穴的开穴时间(即气血流注旺盛时间正当流注日或时的穴为开,反之为合)。推断逐日流注某经孔穴的方法,称为“十二经纳午法”。推断逐日按时流注某经孔穴的方法称为“十二经纳子法”。这种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时取穴法”,即在实施针灸时,先查明干支日时,查阅流注总表,开流注孔穴,然后再针灸某病证的有关孔穴。这样可以增加疗效。另一种是“定时取穴法”,即欲选某经某穴,必待该穴的开穴日时在该穴针灸。这样针感强烈,疗效更为显著。一般对开穴多用泻法,对合穴多用补法。至于配穴,则是按十二经五行的生克关系和“实五其子,虚则补其母”的原则组方。这种学说采用的六十六个五腧穴,都是在肘膝以下针感明显的重要孔穴。所以临床上疗效较好。说气血在某经英吉林些孔穴不同时间的流注盛衰不一样貤是有道理的。但机械的以干和日时配合,并赋以阴阳属性,从而硬性确定十二经五腧穴的开合时间,是否确有科学道理,应该进一步研究或批判的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