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小羊人吗?
这不是儿时回忆“小洋人”的错别字,而是新冠肺炎感染者的代称。
如今,确诊数字虽然在下降。
疫情形势也在持续好转。
但感染过奥秘克戎,似乎成了许多患者挥之不去的噩梦。
这是眼下正在发生却又不易被关注的魔幻事件。今时不同往日,“上海高考延期”话题tag要是搁三年前,考生们怕是要举双手叫好。
显然,这并不是值得庆祝的事。
“高考”与“阳性感染者”。
两个并无直接联系的关键词,隔着屏幕,就能让不少网友掀起对“羊人”们的仇恨。细看发言,讽刺、挖苦、谩骂、围堵……每个标点都令人窒息!
仿佛感染了病毒,便等同于携带原罪。
为人津津乐道的“羊人”,看似是毫无攻击的名词;
实则充满暴力的动词。
此刻,远处那些哽在喉咙的呐喊需要被你我听见……
01
简单介绍“羊人”蔑称的来历吧。
因为“阳”与“羊”音同,便在大众口耳相传中被标签化为“羊人”。据说,起先这种表达是海外华人感染者的自嘲,倒也无伤大雅。
不过,在传播过程中画风渐变,在“羊人”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更多派生词汇,诸如:
“羊家”,意为有阳性的住宅;
“羊楼”,意为有阳性的楼栋;
“老羊”,意为感染者为老人……
纵观社交平台,许多网友张嘴就来不自知,起先可能也并无恶意,但诚如传播学大师尼尔波滋曼所言,“我们不是反对娱乐化,而是害怕一切都被娱乐化。”
当“小羊人”变成“两脚羊”,当“羊人”被细化为”公羊“和“母羊”;当感染者被送往方舱治疗被粗暴地说成“抓羊”或“赶羊”。
很痛心,先生看到的是幸运儿对感染者的戏谑,对生命的冷漠,仿佛自己是疫情阴霾下的局外人。
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案板上的宰割牛羊。
对语言的萌化滥用,抹杀了对人最基本的尊重。而这样的悲剧,比比皆是。
上个月,一位结束隔离的上海老人,哪怕有方舱开具的“解除隔离医学证明”,也不能为归家保驾护航。
家近在眼前,央求多次仍被居委会粗暴拒绝。有家不能回,最终迫街头流浪好几天。一个白发老人,病毒都能扛得住,却赢不了偏见。
像这位老者的故事,其实在不同城市、不同角落都曾或正在蔓延上演。他们有的是新冠感染者;有的则是新冠密接者……
当然,不乏个别阳性感染者未如实汇报轨迹、排斥住方舱抑或翻墙上网等奇葩行为。
疫情当下,这无疑加剧了邻居的恐惧和不知所措。
对疾病的恐惧,是人性必然。
先生非常理解。
但“羊人”的称呼将个体行为上升到群体,这就极其容易带来刻板印象:
不讲卫生;不戴口罩;不做核酸……
使用否定词不难,难的是摘下污名化标签。不知不觉,阳性感染者所遭受的歧视,也已伴随病毒已长达三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