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目和大小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不同。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含有 12~50 个染色体( 2n )。少的如植物的纤细单冠菊和动物的壳虫都只有 4 条染色体;最多的是一种瓶尔小草2n=1260和一种蝴蝶2n=446。人的染色体数为46。
植物中染色体数目常呈倍性现象。例如小麦二倍体染色体数为14,四倍体小麦为28,普通小麦为42,属六倍体。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大小不一,长度以 1~10 微米最为常见,直径多为1~2微米。通常植物的比动物的大。在一些生物细胞中还出现特别大的染色体,称巨大染色体,如见于卵母细胞中的灯刷染色体和双翅目昆虫某些细胞中的多线染色体。
化学组成 中期染色体与间期染色质的化学组成相似 ,都含有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核糖核酸( RNA )以及少量脂类、钙和镁。① DNA 。不同生物的单倍体细胞中 DNA含量不同,在同一种生物的单倍体细胞中 DNA 含量一般是恒定的;高等生物细胞核内 DNA 含量比低等生物的高,但也有相反现象。在亲缘关系近的种属间,细胞核内 DNA 含量也可相差很大。② 组蛋白 。属碱性蛋白 ,主要有 5 种( H1、H2A、H2B、H3和H4)。组蛋白缺乏组织专一性,种属之间差异少。③ 非组蛋白。至少包括50~100种不同的蛋白质,其中 80%为酸性蛋白,具有种属专一性。有人认为非组蛋白能专一地激活某些基因。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
中期 染色体具有比较稳定的形态。它由两条相同的姐妹染色单体构成,并在纵轴方向呈现一些变细的部位;分别称为主缢痕和次缢痕。前者是着丝粒的所在地,后者为核仁组织区的部位。着丝粒的两侧各有一由蛋白质构成的 3 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称动粒着丝点,与纺锤体的纺锤丝连接。在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着丝粒把两个姐妹染色体连结在一起,到后期,两个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纺锤丝把两条染色单体拉向两极。核仁组织区存在于某一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在间期核中由染色体的这一区域形成核仁,故名。端粒是染色体末端部分的特殊构造。它不呈现特殊的形状,但可起防止染色体末端彼此粘连的作用。染色体末端部分的粒状结构,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的主体部分相联,称为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