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一直想截断对俄军补给至关重要,从库皮扬斯克到伊久姆的P79号公路
至于俄军为渡河付出的代价,实际上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在3月中旬俄军第一次强渡北顿涅茨河时,作战思想还没有如今这么灵活,可选择区域也相对较少,最终虽然渡河成功,造就了地位重要的伊久姆突出部,但也在强渡过程中付出了重大损失。担负建桥任务的俄近卫第12工程旅旅长谢尔盖·伊万诺维奇·波罗赫尼亚上校,近卫第45工程旅旅长尼古拉·奥夫恰连科上校,先后在3月14日和3月22日阵亡,两支工兵部队也遭受重大损失。相比之下,5月12日的渡河行动,即使加上9日的损失,也比上一次要小得多。
▲已经阵亡的俄近卫第45工程旅旅长尼古拉·奥夫恰连科上校
而更重要的是,在顺利开辟第二个渡河战场之后,俄军面临的战场局势,终于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之前,俄军重兵集结于伊久姆突出部,看起来是有向南进攻以包抄乌克兰军队后方的能力,但这一点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在7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东线战场上,其实上就已经两次出现过伊久姆突出部。第一次是在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苏联军队顺势反击打出了伊久姆突出部,但由于当时苏军在北面进攻哈尔科夫的力量严重不足,没有拿下这个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伊久姆突出部内的26万苏军,被随后从哈尔科夫及南部涌来的德军团团包围,最终仅有2万余人逃出生天。
▲在俄军进攻中被波及的哈尔科夫国家学院
第二次则是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后,苏军再次打出伊久姆突出部,并且同时投入重兵进攻哈尔科夫,甚至一度打入市区,但最终在德军反击下受挫,德军再次从哈尔科夫南下,击退苏军反击,第二次抹平了伊久姆突出部。最终是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场上,耗掉德军大量有生力量后,再发起反击攻克哈尔科夫,获得稳定后勤补给点之后,才以此为基础向东发起进攻,直至攻克柏林。
▲卫星图片显示俄乌双方在伊久姆交火激烈
此次俄军攻打哈尔科夫并不顺利,甚至说是进展寥寥,只能被迫选择再次选择伊久姆这个,由于处于河谷而拥有一条公路补给线,并不是太过理想,但并无其他更好选择的区域突破。最终也正如同当年苏军两次反击,都由于没有拿下哈尔科夫尔,后勤补给不通畅而退兵一样,此次俄军在仅拿下伊久姆突出部的情况下,后勤补给线路相当脆弱,也就是俄空天军掌握制空权,免去空中袭击才能继续支持俄军进攻。而一旦俄军在塞弗尔斯克取得全面突破,获得这个中型交通枢纽之后,其后勤补给通道捉襟见肘的问题,将在极大程度上得到极大缓解,不过,只要没有拿下哈尔科夫,俄军在这一区域的补给问题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