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当时中国工程院的一些专家、院士屈贤明教授等人,模仿德国2013年颁布“工业4.0”,提出了中国制造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思路。这个思路后来经过“起草小组”充实,以工信部、工程院的名义提交到国务院,最后变成了“中国制造2025”。但当时是什么情况呢?一直是在强调结构调整,2016年还开始去产能,主要针对制造业。当时的支柱产业是房地产、金融、新经济、互联网+。
2016年之后,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出现了重要的调整和变化。首先是房地产,“房住不炒”,弱化房地产的投资功能。至今能看到房地产热迎来了彻底的降温,正在回归本位;之后是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融的功能第一位就是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不是拿钱自我滚动、自我发展。大家可能还记得被抓的前任中信银行的行长孙德顺,中纪委的通报,第一条就是“严重违背党中央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限制、压降制造业贷款”;对于互联网,也是从去年也开始回归它的本位。互联网流量为王、平台垄断、大而不倒、无序扩张的生存法则正在调整,其投资功能、媒体功能开始逐步剥离。
“十九大”报告里面出现了实体经济这个概念,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这个概念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等等,现代化产业体系着眼于系统性、整体性。更不同于一二三产业的划分,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强调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分四大块组成,实体经济是第一块,第二块是高新技术,第三块是现代金融,第四块是人力资源。对现代产业体系做这样的划分,无疑是有意识的突出了实体经济、工业和制造业的地位。实体经济是整个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为实体经济服务。当然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实体经济放在了突出的首要的基础的地位。实体经济是什么呢?实体经济也包括采矿、能源、交通、建筑等等,但它的80%是工业,而工业的87%是制造业。所以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制造业。一句话,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本。运用现代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概念,实际上是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一个大调整,而调整的结果是突出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
十四五规划里还有一句话,“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是一个扭转性的信号,就是要扭转脱实向虚、制造业比重下降过快的现象。不仅是在中央层面上已经提出来了,而且各个地方都在落实。比如说北京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由现在的制造业占比11.5%,提高到15%左右,提高3.5个点,这个力度是比较大的,它不仅是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而是还要有所提升。当然提升的应该还是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包括服务型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