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催收江湖,看尽人间冷暖。
今天故事的主角阿锋,自从2012年大学毕业偶然闯进催收行业到今天,“催收”这个词足足陪伴了他近十个春秋。
从帮温州典当行老板要债,到帮消费金融公司催款;从戴着墨镜、叼着华子的“勇士”,到天天说抱歉,终于累倒在工位上的“打工人”……
阿锋用近10年时间经历了民间借贷的风起云涌和互联网金融的潮涨潮落,但是,最刻骨铭心的还是那一幕幕世态炎凉的人生。
当穿着白衬衫、帆布鞋的小白遇见满身名牌的大哥
2012年6月,阿锋从华东地区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慕名来到了浙江温州。“因为老家离浙江近,很多人在浙江发财了。”阿锋觉得那里充满了机会,遍地是黄金。
他很快就被一则“典当担保公司招文员”的广告吸引了,穿着白衬衫、牛仔裤、帆布鞋的他满怀期待跑到这家公司,第一次见到当时的老板:抽着中华,满身的LV 、古驰,以及他叫不出名字的公文包和手表。
本来感觉蛮唬人的,心里还有一丝丝犹豫。但在老板给他开出3000块钱一月工资并且包吃包住的条件后,他瞬间被打动了。
“那是2012年啊,我一个刚毕业的大专生,能有这么高薪的工作。”阿锋回想起当时的那一幕,依然兴奋不已,他说,换到今天,他依然会选择留在那里。
在这个公司工作很轻松。所谓文员,就是帮老板打印合同,以及端茶倒水。公司气氛融洽,每天老板吃什么,员工就吃什么。公司里其他同事从来不喊老板为“老板”,而是叫“大哥”,或者“老大哥”。
公司办公室有个柜子,里面全是百万级到千万级的借款合同。
“比如借款1000万元,关系好点的就到手850万元,一般就到手700万元,中间没有利息 ,约定好借半年,半年后就还1000万。”阿锋感慨,这可能就是前些年民间“砍头息”的玩法。
公司里每天人来人往,非富即贵,全是开着宝马、路虎、奔驰、保时捷的人,有鞋厂老板、眼镜厂的老板,也有开酒店的老板。
这些老板,大部分会把自己的几辆车或房产证抵押在此,钥匙和证件放在公司保险柜,再借走几百万元或者几千万元。
阿锋逐渐明白了,公司所谓的业务,说得好听是典当、担保,实际上就是民间借贷。
据资料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在民间刮起一股借贷之风,其借贷利率往往高于传统金融机构,但当时的小微企业主大多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到钱。人们借钱开工厂、做生意,很多是靠民间借贷起家。
由于这类民间借贷利息较高,并不受法律保护,民间借贷纠纷也逐渐增多,局势难以控制。
2011年8、9月份,温州民间资本爆发了债务危机,温州民间资本、民间融资和社会元气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