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宾(1563~1640) 张介宾(1563~1640) 明代著名医学家。字会(惠)卿,号最岳,原籍四川绵竹,明初迁居浙江山阴(今绍兴)。十三岁开始向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尽得其传。张氏钻研《内经》数十年,编成《类经》一书,对《内经》进行系统分类。又编成《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等书,晚年辑成《景岳全书》。其中很多内容是其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张氏在早年,很崇信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的.以后对此说逐渐产生了怀疑,四十岁以后,就大加反对。并根据《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阴不能无阳,无气便不能生形;阳不能无阴,无形便不能载气。所以,物生于阳而成于阴。又认为,阴阳二气又不能有所偏。不偏就气和而生;偏则气乖而死。为了纠正刘、朱等人学说产生的寒、凉之弊,在其注本草时,特别详加说明人参、附子等类壮阳温寒药的应用。治病时喜欢用单方重剂,而且效果很好。其思想也间受东垣、立斋等人的影响,喜欢用熟地黄。张氏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思想活跃开朗,敢于破前人之说,所以有不少值得重视的创见。加之文章写的流畅,逻辑性强,因而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唯一不足之处是矫枉过正,引起了滥用温补药的流弊。
张口抬肩 张口抬肩 见《伤寒明理论》.形容重证气喘呼吸困难的状态。
张三雷(1872~1934) 张三雷(1872~1934) 近代,医学家。名寿颐。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长于内外科,编著较多,有《中风斠诠》、《疡科纲要》、《藏府药式笺正》、《难经正义笺正》、《经脉腧穴考》等数十种。在培育中医人材和保存中医学术上有一定贡献。
张三锡(锡三) 张三锡(锡三) 明代医学家。宇叔承,别号嗣泉,应天府(河南商丘)人。他在所著《医学六要》中说:“锡家世业医,致志三十余年,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而气血痰火,尽该(具备之意)于中。”他主张医学有六个重要方面,即:经络、四诊、病机、合法、本草及运气。因而,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 书名。清·张璐撰于1695年。为以内科证治为主而兼及其它科的综合性医书。编辑体例多取法于《证治准绳》,但选择内容更为精要。②丛书。又名《张氏医书七种》。系张璐父子所撰的《张氏医通》、《本经逢原(源)》、《诊宗三昧》、《千金方衍义》等七种医学著作的合刊本。刊于1699年。
张遂辰(约1589—1668) 张遂辰(约1589—1668) 明末清初名医。字卿子,号相期,祖籍江西。晚年在杭州行医。对《伤寒论》有相当研究。根据成无己原本,采集许叔微、张洁古、庞安常、李杲、朱震亨等名医关于伤寒学的心得和论述,编写成《张卿子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