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经别 足太阳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太阳之正,见《灵枢·经别》。从足太阳膀胱经分出,进入腘中。其中一条在骶骨下五寸处进入肛门。向内连属膀胱,散于肾并沿脊柱两侧上行,达心脏,散于心内。直行的一条,从脊柱两侧上行出颈项,再注入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络脉 足太阳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太阳之别。见《灵枢·经脉》。从外踝上七寸飞扬穴分出,走向足少阴肾经,发生病变时.实则鼻塞、头痛、背痛;虚则清涕、鼻衄。
足太阳之别 足太阳之别 即足太阳络脉。
足太阴经别 足太阴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太阴之正。见《灵枢·经别》。从足太阴脾经分出,至大腿前面,与足阳明胃经的经别汇合而并行,向上结于咽部,贯舌中。
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太阴之别。见《灵枢·经咏》。从第一趾跖关节后方公孙穴处走向足阳明胃经,其支脉进入腹腔,联络胃肠。发生病变时,实则腹痛,虚则膨胀,脉气逆乱则上吐下泻,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十二条正经之一。出《灵枢,经脉》。它的循行路线是;起于大趾尖端内侧,沿赤白肉际上行,经过内踝前缘,小腿内侧中线,在内踝上八寸处交足厥阴肝经之前,沿大腿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行通过横膈,沿食道两侧通连舌根,散布在舌下。它的支脉,从胃上行;通过横膈,注于心中,与足少阴肾经衔接。本经有病时,主要症状有舌根强硬疼痛,食后作呕,胃痛,腹胀,纳差,心烦,嗳气频频,得矢气则减,身体困重:大便稀薄或泄泻,黄疸,水肿,不能安眠,以及沿本经走行部位的肢体水肿、厥冷、行动困难等。
足太阴之别 足太阴之别 即足太阴络脉。
足五趾骨 足五趾骨 指足部的五个跖骨与第一节趾骨构成的五个跖趾关节。
足心痛 足心痛 见《类证洽裁·腰脊腿足痛》。即脚心痛。
足心痈 足心痈 病名。见《证治谁绳》,又有涌泉痈,涌泉疽、足心发等名称。指生于足底部涌泉穴附近的脓肿。多与肾经虚损,湿热下注有关。
足阳明 足阳明 即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经别 足阳明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阳明之正。见《灵枢·经别》。从足阳明胃经分出,经大腿前侧进入腹腔,属胃,分布于脾,上通心,再向上沿咽部出口腔,上至鼻根、眼下,回转联系眼球后部组织(目系),重新注入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络脉 足阳明络脉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阳明之别。见《灵枢·经脉》.从外踝上八寸之丰隆穴处分出,走向足太阴脾经;支脉沿胫骨外缘上行,络于头项部,与诸经之气汇合,向下联络咽喉部.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发狂;虚则为足胫部肌肉萎缩,弛缓不收。如脉气逆乱,可出现喉肿和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