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十二条正经之一出《灵枢·经脉》。它的循行路线是:起于鼻梁凹陷处,旁纳足太阳膀胱经,沿鼻外入上齿内,复出绕口唇,交叉于唇下沟承浆穴处,沿腮下,出大迎穴,沿颊车穴上行耳前,过客主人穴处,沿发际到额部。它的一个支脉,从大迎前下人迎部,沿喉经锁骨上窝下膈属胃,络脾,直行脉从锁骨上窝下行乳内,再下挟脐而行至外阴两侧气街部。又有一个支脉,从胃的下口(幽门)走腹内,下至气街部与前脉汇合,再由此下行至下肢外侧的前面至足面,入足次趾外间。又一支脉,从膝下三寸别走中趾外侧。又有一支脉,从足面走入足大趾尖端,与足太阴经相交。本经有病时,主要症状有胃痛,腹胀,肠鸣,腹水;或高烧,狂躁,自汗,流清涕;或鼻衄,口角喁斜,口唇疱疹,颈部肿痛,喉部发炎等。另外,也可出现精神症状,如发作时怕人,畏光,惊声,心慌,只想闭门独处。严重者可有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狂躁性表现。沿本经走行的部位,可出现疼痛、肢体运动障碍。实证,可有胸部发热,消谷善饥,小便色黄;虚证,可见胸腹部寒颤,胃中寒,腹胀满等症状。
足阳明之别 足阳明之别 即足阳明络脉。
足阳明之正 足阳明之正 即足阳明经别。
足针 足针 针刺足部穴位的一种针刺疗法.穴位分布于足底、足背和足趾等处,编为三十六个穴号。足部各号穴也能反映全身各部的生理病理变化。所以足针能治疗各种疾病。施针时采用短的毫针,根据病情,依左侧病痛针右,右侧病痛针左的原则,选择特定的穴位,以强刺激手法进针,横刺、透刺,点刺灵活配合,也可配合以电针。得针感后,短时留针即可出针。足针有刺激强、反应大、取穴少。透穴多、留针时间短等特点.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七至十天为一疗程.间歇一至二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十二条正经之一。出《灵枢·经脉》。它的循行路线是:起于足大趾丛毛处(接足少阳胆经),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再由躁上八寸与足太阴脾经交叉上膝弯内缘,沿大腿内侧入阴毛中I环绕阴器至少腹上行,与胃经并行;属肝络胆,上行贯横膈,散布于季胁部。再上行,沿喉咙后面进入咽峡部,连于目系,上出额部,与督脉会合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于面颊之内,环行于口唇。又一支脉,从肝脏上贯横膈,注于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交)。本经有病时,主要有面色晦暗,咽干口燥,胸胁满闷,呃逆,呕吐,水泻,完谷不化,胸痛不能俯仰,遗尿,小便不利,疝气,月经不调,子宫出血,以及沿本经走行部位肢体所发生的各类疾病。
足厥阴经别 足厥阴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厥阴之正。见《灵枢·经别》。于足背部从足厥阴肝经分出。上至外阴毛际,与足少阳胆经的经别汇合而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