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文学体裁。来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故事等口头文学,经过长期演变成为书面文学体裁之一。物语文学产生于平安时代前期。初期物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传奇物语,即富于传奇色彩的物语;二是和歌物语,即以和歌为中心的物语。前者如《竹取物语》,后者如《伊势物语》。其后,传奇物语与歌物语逐渐合流,《宇津保物语》是其过渡,《源氏物语》则是更加成熟和完整的作品。在《源氏物语》以后,平安时代又有《狭衣物语》、《滨松中纳言物语》和《堤中纳言物语》等作品问世 ,但大多仿效《源氏物语》。进入镰仓时代之后,物语文学作品仍然为数不少,其中有些作品由于继续描写平安贵族社会,所以缺乏新意;另有若干作品则转而叙述战争过程,表现武士生活,为物语文学开辟了新天地。后者的代表作是《平家物语》。物质
matter
哲学范畴,与意识 、精神相对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无限丰富的实物、客体、系统及其属性和关系的概括,这一范畴是哲学史和科学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没有形成一般的“物质”概念。他们把物质理解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水、火、气、土等是世界的物质本原;中国古代的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把“五行”、“气”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古代印度的顺世论者把地、水、火、风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者则把物质理解为物质的具体层次——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些观点都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但由于其时代的局限,都无法对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作出科学的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思想精华,从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属性的共性的角度、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对物质作了科学定义,指出世界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这一物质范畴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地质循环
substances,geologicalcycle of
陆地上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其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汇入湖泊、海洋,再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 ,形成岩石的过程。物质地质循环是一种经历若干地质历史时期且遍及全地球的自然过程。研究物质地质循环用来阐明成矿的规律。
岩石在地表条件下,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发生岩石的崩碎和分解。岩石受地表物理因素(如温度、水及风等)的作用,发生的机械破碎过程,进而受水及空气中的O2和CO2 等的作用 ,使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 ,以后绿色植物及微生物定居其上,进行生物风化,并进一步加速物理风化及化学风化。风化产物(包括可溶的及不溶的颗粒物质)随水、风等介质搬运、迁移、汇入湖泊或海洋,逐渐沉积,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形成沉积岩,以后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及块状结晶岩。物质生物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