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我们现在一提到洛克菲特,就说他是一个垄断者、寡头。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美国当年分拆标准石油公司的过程中,官司就打了十几年,从俄亥俄州一直打到联邦最高法院,而在此期间,洛克菲勒本人几乎没有去过法庭,都是他的律师上的法庭。
最终标准石油公司是分拆了,但拆完后洛克菲勒的所有权并没有受到伤害,只是说他不能再使用“托拉斯”(直译为商业信托
,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
所以我们讲,我们的营商环境要走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这个“法治化”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化不意味着企业出了问题不对其进行惩罚,而是说这个惩罚的过程是一个法定的、建设性的过程——企业可以为自己去申诉、去参与博弈,而非一个简单的、只是行政权力的强力干预,或者以一个莫名的理由进行惩罚。
陈为:晓波老师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说不能把企业家跟“资本家”划等号;曹德旺之前也呼吁,不能轻易地把欠账的企业家就叫作“老赖”。
客观来讲,我们后来的舆论对于企业家的宽容度是比较低的。大家怎么看这个现象?
吴晓波:应该说最近这几年,特别是现在,如果我们搜一下百度指数、微信指数,“资本家”的指数上升可能非常快。
这股潮流,我觉得应该是受到了某些力量的支持。
另一方面,我们确实也看到另一个景象——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以后,贫富差距现在在不断地拉大。
大家知道,一个社会如果变成“哑铃型社会”的话,更大基数的社会基层、白领等,可能就买不起房子、被迫996、甚至过两天被裁员了,等等。
那么,他们的愤怒往哪儿去发泄?那就发泄到雇佣他们的人身上去,因此就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趋势。
而且在过去几年,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媒体整个处于崩塌的状态,所以基本上很难在一个公共的舆论场上为企业家去辩护、去发声,因为这会被人当成是“资本家”的同路人、乏走狗(指“疲乏的走狗”,是对走狗的讽刺称呼,“想想做个走狗是不是很累,遇到阔人就点头哈腰,遇见穷人就得吠”),被扔石头。
所以整个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就变得沉默;而企业家作为财富阶层,很难为自己代言。整个社会就陷入一种撕裂的状态。不知道秦朔怎么看这个问题。
秦朔:我觉得我们应该客观、全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们一些企业的从业人员,犯过一些错误;一些企业也并不是社会友好型的企业。我个人一直坚持生产型创新、商业向善,等等,所以我也写过很多批评性的文章。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我们的企业家阶层要反躬自省。
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有些人把目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可能是由于改革不到位、可能是境界还需要提升、可能是制度性缺陷造成的寻租等所造成的问题,都往企业家和投资家头上扣,把问题简单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