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更加粗暴的是什么?一些人把马克思那个时代、新中国成立前以及过去“无产阶级专政”等的很多概念,给它“搅合”到了今天。
刚才讲到有人把企业家和“资本家”划等号。但要知道,从1992年开始,资本、管理、人才、土地、劳动都是社会的要素,是可以参与分配的。《宪法》写的就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换句话说,用“资本”作为参与企业经营、参与市场经济的一种要素形式,何错之有?还是说,我们就不要风险投资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国家的创新又怎么去做呢?
所以我认为,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资本家”完全是一个中性的、甚至完全是可以“为我所用”的概念。
刘鹤副总理讲过应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他在2004年就提出风险投资家要发挥3个基本的功能,识别功能、融资功能,以及构造股权结构和进行好的制度安排。
他说:“具有组织各种能力和各种专业人才的人,这些人就是风险投资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就是大经济学家熊彼特所定义的企业家。”
所以说,那些支持创新的风险投资家、资本使用的专家,也是企业家。而我接触过的一些投资家,像沈南鹏、张磊,他们也经常讲一句话:我们是企业家,只是碰巧从事了投资行业。
有些人在这些基本概念都还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一提到企业家、一提到资本就骂,而正规的、官方的媒体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旗帜鲜明地出来发声。
事实上,有很多错误言论,已经不仅是不公平的问题了,甚至是违反《宪法》、违反党章、违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些基本政治正确。
这在这个时代的确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陈为:两位说的都是肺腑之言,也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理性建议。今天特别难得,我们3家媒体也是非常有传播力、有影响力的媒体,正和岛目前是280万微信用户,秦朔老师的是100多万,晓波老师应该是400、500万用户,加一块有800万左右用户。
我们在这里也呼吁这800万用户,在评价企业家时一定要心怀善意,要口下留情。因为企业家的确是经济活动的火车头、社会财富的发动机。这个火车头如果熄火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三. 企业家赚钱以后,该如何花钱?
陈为:下一个话题关于商业文化。在我们过往的印象中,中国企业家是异常勤奋的。前段时间,我跟一个做得很好的企业家聊天,我问他每天工作多长时间?他说每天工作13、14个小时。
但接着我又追问了一句,抛开人情世故的无谓应酬,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是多长?他说大概也就一半。两位老师怎么看这种现象?南方或者年轻一代的企业家在这方面是不是情况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