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未来趋势
新发展格局下,或者说在国际国内剧烈变化的经济政治格局之下,中国制造业有哪些趋势?
新发展格局就是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由于近几年一系列的大事件,可以说,中国制造的外部环境出现了颠覆性变化。传统制造,面临着东南亚的追赶,而现代制造,西方在围堵,在卡我们。我们前些年的制造业,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制造业,主要是出口导向型。出口导向没有问题,但是,现在的国际形势、格局、游戏规则都发生了变化,先行国家要和我们划清界限,另外组团,另外搞自己的供应链产业。在高端制造上,拉帮结伙,小院高墙,定点脱钩。拜登上台以来,这种手法和策略运用的更加明显。
现在大家在讨论,,越南会不会替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会不会在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当中代替中国?今年有几组数据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今年第一季度越南GDP5.03%,超过了我们。另外还有几个比较亮眼的数字:航空客运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1%,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了45%,外贸增长54%,其中出口增长48%,而且这当中主要是制造业。出口的地方,就是填补中国曾经的出口市场空白,到美国、欧洲、亚洲,三星、戴尔、耐克等等都把自己的一些生产基地搬到了越南或印度。我们最近还看到郭台铭也在考虑把中国的一部分富士康工厂搬到越南。李嘉诚考察胡志明市,准备重仓越南,对越南的未来比较看好。
这的确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把它保住。面对中美摩擦、新冠疫情、俄乌战争的冲击,以及数字化、低碳化大潮,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正在重组。重组的原则将是收缩化、阵营化、自主化。当我们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在逐步衰减的时候,越南、印度在这方面还有较大潜力。尤其越南模仿我们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潜力不可小觑。
当然,东南亚越南印度这些地方重新建设一个新的供应链、产业链,还需要比较漫长的一个过程,至少需要10年的基础建设。民间市场分工合作网络的形成,不是一年两年,有可能是一二十年的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东南沿海三大都市圈,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形成了一系列的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这与越南印度不可同日而语,这是该有的自信。
中国不能永远靠外循环和出口导向来发展制造业。小国可以,比如说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但中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对外依赖程度太高就有问题。我们的普通制造出口依赖程度比较高,而芯片,90%进口,传感器,75%进口,关键领域,一卡就死。然而,外循环又不能断掉,离开外循环,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就无从谈起。应对疫情而导致长时间的产业链断裂、经济生活静态、制造业停摆,其成本收益和后遗症值得认真计算。抗疫与经济,要找到平衡点。上海作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中心,超过两个月的封控,将带来永久性不可逆的伤害。今年一季度以来,社会融资额、就业、地方财政收入等GDP上游指标十分令人担忧,人们也对4.8%的GDP增长心生怀疑。我们必须看到,长三角作为世界制造业重镇,伤害颇巨,一些资本和产业链的的确确在向东南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