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到这里 , 我们就可以解释银行股龟兔赛跑的原因了 。 银行股的业绩特别稳定 , 如果估值水平始终保持在市净率 1 倍左右的话 , 那么其价格应当是以净资产收益率 , 也就是 10% 左右的水平持续增长的 。
对于游资来说 , 推动 10% 左右的涨幅也需要耗费大量资金 , 而且没有足够的上下波动空间 , 那就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 不值得参与 。 于是 , 我们就看到银行股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箱体震荡 。 那么什么时候游资觉得可以操作了呢 ? 必须像挤压弹簧一样 , 把势能积蓄到一定程度 , 比如有翻倍的空间 , 那么即使消耗资金比较大 , 但是从底部推起来 , 拉出足够的空间 , 然后高位派发 , 这样一套操作下来还是有利可图的 。 这就体现为几年一次的爆发式行情了 。
银行股的风险收益比
尽管有种种客观局限作为理由 , 我认为国内资产管理行业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遗憾 , 那就是没有充分推广风险收益比的概念 。 这个概念应当是区分投机与投资的核心指标 。 现在 A 股市场对资管产品的评价 , 几乎都是只看收益 , 不谈风险的 。 这就促使基金经理在短期业绩的压 力下 , 变本加厉地追求风险 。
某些基金通过单边押注 , 行业配置单一化 , 获得了超常业绩 , 引起规模爆发式增长 。 媒体的关注随之到来 , 动辄号称千亿 、 顶流 。 那么其他基金经理可能会想 , 哪天要是宣布放开持股集中度 10% 的限制 , 第二天就会有满仓单票的基金冒出来 , 如果再放开融资限制 , 马上就可以把杠杆加满 。 陈胜 、 吴广曾说 : “ 今亡亦死 , 举大计亦死 , 等死 , 死国可乎 ? ” 如今基金经理的心态 , 就与他们那时有相似之处 。
我之所以这么强调风险收益比有两方面原因 。 首先 , 这是信托责任的基本准则 , 坚持风险收益比本来就应该是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立身之本 。 其次落实到本书的主题 , 这种缺失进一步压制了机构投资者对银行股的兴趣 。
关于风险收益比 , 国际上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了 。 收益的衡量 , 主要看价格或净值的增长 。 可是风险怎么衡量 ? 翻开 CFA教材 , 我们至少可以找到 5 种不同的风险指标 。 用月度胜率来算也可以 , 用最大回撤来算也可以 。 不过最常用的 , 还是以净值的波动率来衡量风险 。 我们用收益率减去无风险利率 , 再除以波动率 , 得到的就是著名的夏普比率 ( Sharpe Rati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