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原来大家寄予厚望的一个焦虑的对冲点,没了。这个对冲点,就是前几年轰轰烈烈要进场的大厂。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厂的确建立了各自的生态,完成了自己在这个生态中的定位,把自己做成了各种SaaS们流量的来源。但是原来说好的所谓的大腿,其实没有几个人真正抱到,抱到的大多数也还是帮助大厂做好流量这件事。
SaaS本身的投资价值没出来,大厂当然不会真正做为投资者大量进场。都是生意,没有对错。但是大厂做为救市主的这波,已经过去了。
一句话:中国SaaS后面的日子不会好过。
但是,中国SaaS的日子从来就没有好过过,所谓寒冬过几年就来一次。焦虑归焦虑,本质上我不认可“寒冬将至”的说法。本来SaaS就没有阳光普照奖,这个游戏的结果从来都是赢家通吃。
金字塔的中部和底部从来都是寒冬,你要看到春天,只有靠自己走出来。这个焦虑的解法,我认为要从重新认识估值这件事开始。
一个生意是否走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他的估值。估值=营收x PS倍数(市销率)。在这个等式里面我们是不是给予营收太多关注,给PS倍数的关注太少?这个问题,我们就从中美SaaS PS倍数的落差开始说起吧。
二、中美SaaS公司的估值落差真的大
我的世界观有点幸存者偏差。说到估值/PS倍数这件事,我的中国客户经常是15,20甚至25倍的PS/市销率,然后前段时间在全球SaaS估值最高点,美国人又开始聊“100倍PS是常态”,让我觉得中国SaaS的高估值也应该是常态。

图一,The 100x ARR Multiple,来源 Tomasz Tunguz

图二:2022年1月美股PS前30名,来源:科技跃坛
以这些为背景,当有投资人朋友说中国SaaS长期来看PS在10倍最合理,我先是不相信,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发现目前情况的确如此。10倍PS是相对优秀的中国初创SaaS公司(可重复收入占比90%+,能说的清楚MRR或者ARR)目前的正常市场要价。能要到15倍以上那是已经是极其优秀。
那些可重复收入占比低一些,成本结构中的人头费用更高一些的公司,即便跑道还不错,规模也做到一定的量,也只能要价5-6倍PS。PS高是啥概念?就是同样一个亿的收入,5倍PS你就只值5亿,30倍PS你就值30亿。一样是10%的融资现金流,一个是5000万,一个就是3个亿。结果是一个手里有钱,一个没钱,那有钱人能做的事情的选项,广度,深度和加速度,跟没钱人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当然这个PS落差里面还有一个原因。
中美对比,美国公司的样本都是上市公司。中国公司的样本还是早期公司为多。中国pre-IPO公司的PS就好很多(见上面提到的我的幸存者偏差)。但是上市之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