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饵养生学派是利用药物,平调阴阳,补益脏腑、气血,以达抗衰延寿的养生学派。
我国利用药物延寿,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现在探讨药饵养生,仍有其现实意义。
1.药饵养生的源流
我国利用药物养生,最早见于《山海经》,其中记载了一些抗衰延寿的药物。该书中说:“有草焉,其名曰,服之不夭”,“有木焉……名柏蓟,服者不塞”等。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书《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65种有延年益寿作用的药物。如人参、沙参、地黄、天冬、黄芪、何首乌、百合、女贞子、枸杞子、五味子等,至今沿用,效果可靠。
从秦至唐,药饵养生误入炼丹服石以求长生的歧途。
唐代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药饵养生法,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四时勿阙补药,如此可以延年”。孙氏还创立了四时不同养生方,促进了药饵养生学的发展,使药饵养生步入了新阶段。
宋元时期,陈直、邹铉提出了药饵养生的原则、方法、药物、方剂等。强调了药饵以扶持为主,原则在于“中和”,只可用温平、顺气、进食、补虚、中和之药。他们首次提出了
使用药饵养生的关键在于温养肾气、健脾理气的观点。他们还提出了四时通用药饵方,男女同用方及四时男女不同药饵方。陈、邹二氏为药饵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中兴的作用。
明代以后,药饵养生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面继承了明以前药饵养生的成就,充实了方药运用的法则,使药饵养生成为比较完整的单独养生体系。
明代万密斋(万全)继承了陈、邹之说,以阴阳平衡、五味既济的观点,阐述了老年制方的“中和”之法。万氏提出了中年以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药饵养生法,强调了老年用药禁忌。他在《养生四要》中指明老人便秘,“切不可用攻下之剂,愈攻愈秘,转下转虚,虽取一时之快,遂贻终身之害”;对中年以后泄泻之疾,他指出“人中年以后,多脾泄之病,前健脾散乃圣方也,切不可用劫涩之药。”
李时珍推崇李东垣脾胃之说,主张调理脾胃,培补元气,升发清阳,多用温养之剂,以养生延寿。
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的观点,尤重温补命门之火。
他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观天年篇曰人生百岁,五脏皆虚,神气去而形犹存,此正阳常不足结局。”他创制了右归丸、右归饮两方,用以温养命火,张氏的这一学术思想,对老年药饵养生学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