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强制性的分流,造成了家庭的选择下移。一个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当孩子要初中毕业的时候,已经在考虑这个孩子未来的发展。如果他的成绩不好,只能上职高,最后最好的出路去上一个高职,就这么一条路;另一条路是初中毕业就去就业,现在初中毕业去就业,稍微培训培训,一个月赚3000块钱还是容易的,像我的那些侄子侄媳妇们在流水线上工作,四五千一个月还是能挣到的。你可以算一下,高中到高职六年时间,算就业的话,平均下来每个月4000块钱总是有的,六年下来30万;然后再算如果去读书的成本,平均一年怎么都得两万块钱,这都是往少了说,那就是12万,也就是说一个农户家庭送一个孩子去上职高,要损失40多万。那他的理性选择就是别上职高了,高职的收入也没那么高,初中毕业就工作吧。所以,我们的教育设计还要考虑公平的问题。
“小镇做题家”一词一度引发国内舆论热议
下一个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有什么问题。大家可能疑问,你为什么老是这么反对中等职业教育。我们出去调研,听下来的一个感觉是为什么要搞中等职业教育,是因为还需要普通劳动力。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把职业教育矮化了,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从事一个职业吗?我做老师是个职业,你做工人也是个职业,为什么要用职业教育这样来分类呢?因为是德国人搞的。但德国人为什么要搞这个呢?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一个搞职业教育的政府官员告诉我的,是因为当年德国贵族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说老百姓得有个出路,让你们做工人,美其名曰搞一个职业教育,是这么来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职业从事者,没有必要分职业教育和非职业教育。我们都是劳动者,五一劳动奖章还发给我们北大的林毅夫老师呢,他也是劳动者。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分,这次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拉平是对的。
还有人说现在搞中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这是30年前的思维,其实他心里还想着劳动是苦干,就像我们那时候上山下乡,先到农村去吃苦,培养劳动精神。但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了,所谓培养劳动习惯的正确说法应该叫培养动手的习惯,这是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培养的。我在成都看到小学生编程,自己编遥控汽车,自己组装,不光编程,还要焊接,要做出一个中央控制器来;孩子们自己做,做完后自己玩,做得津津有味,这不更好吗?这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职业教育是不教原理,只教程序化的技能。这是最要命的。我们去职业高中看,我问那些孩子们干什么,就照着程序做,不问为什么,老师也说不教孩子们为什么,只教他们怎么做就完了,把孩子都教傻了。所谓的动手能力是不过脑子的动手能力,这有什么意义呢?你应该先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到了高职再教动手能力,这样学得更快。现在把他们教的程序化,到了高职之后都不会思考了,怎么去培养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