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青少年自我伤害
从我们自杀干预中心的数据来看,自杀是导致中国青年人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此外自杀未遂在青少年中也最为普遍。如今媒体关于大学生以及中学生的自杀报道逐渐增多,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日益关注。教育部最近要求全国各大专院校要将自杀干预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对自杀这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很多干预方法:训练儿童和青少年学会缓解压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建立青少年热线、对学生常见的精神问题(如抑郁)进行定期监测、培训一批能够识别高危青少年并对其提供情绪舒缓服务以及转介到专业机构的队伍(称之为“守门员”)、扩大学校精神卫生服务范围、降低寻求心理帮助的羞耻感,以及对自杀未遂青少年提供更好的随访和社会支持(以预防再次出现自杀行为)等等。然而,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那种方法确实有效,这需要研究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证各种方法的利弊。
本书有两位致力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研究的国际资深专家编著,对西方国家自杀问题的状况进行了清晰简明的总结。因此,本书对中国目前青少年自杀的情况评估提供里非常大的帮助。本书包括青少年自杀行为的普遍性、危险因素、高危人群的识别、服务资源、长期后果,以及自杀行为处理的预防等章节,涵盖了该领域的大量研究。两位作者基于国际公认的“循环医学”(附录中所提及)原则,对这些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分类,内容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对于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士(心理健康工作者、老师等)、自杀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出于自杀或自伤危险中的儿童或青少年的家人来说,本书是一本重要的读物。
费立鹏博士
(Michael R. Philips,M.D.,M.A.,M.P.H.)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处顾问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中国代表及国家代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前言
自杀率在年轻人中呈上升趋势。事实上,自杀已经成为导致年轻人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在十几至二十几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倾向的比率通常也是最高的。因此,近年来对自杀和自杀倾向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对研究者来说,尽力弄请青少年自杀的因素及其相关因素,采取更有效的治疗干预是很有必要的。青少年自杀的相关研究也有助于辨认有自杀倾向群体,采取更好的干预方式。同时,研究应指出自杀行为会伴随耻辱感,以尽力减少其产生的负面作用。这一点很重要。反过来,这样也会促进公众讨论和青少年的求助行为,并有可能增进治疗的配合。